BetWay两两并排的铁壳热水瓶,摞起来的搪瓷杯,还有9只搪瓷脸盆,高低错落地分布在展架上,中间一张海报,写着“爱清洁 讲卫生”,这是1974年10月25日的一面老橱窗。

  5台滚筒洗衣机,方方正正,分别是“荷花牌”、“芙蓉牌”、“海鸥牌”、“双菱牌”,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胸而立,左上方一句广告词:“洗衣机能给您减轻家务劳动”,这是1981年7月的一面老橱窗。

  两面橱窗,均出自汉商集团总经理麻建雄之手。近日,这位收藏家将精心收集的300余张老橱窗照片结集成书,通过《武汉老橱窗》折射这座城市的变迁。

  曾经风光的海棠牌、东湖牌收音机,大桥牌缝纫机,金鱼牌搪瓷和华中玻璃厂的玻璃制品;

  曾经时尚的武汉天一花布、武汉染织厂灯芯绒、东方红床单、大桥手帕、艾新记呢绒服装、星光童装和茂记皮鞋;

  那个年代,热水瓶、搪瓷面盆和玻璃花瓶是家里最时尚的摆设;那个年代,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和收音机被称为“三转一响”;那个年代,电器大多需要凭票购买,还得消息灵通,知道上哪里排队……尽管这些昔日的风尚,已经随着老品牌渐行渐远,但在麻建雄的记忆里,它们通过老橱窗留存下来,“凡有新产品出现,必然最先通过橱窗和大众见面,比如合成洗衣粉BetWay,橱窗里一定会有‘肥皂工业的新贡献’的宣传语;比如化纤品、的确良一诞生,就会有挂着合成纤维衫、卡普隆、化纤集锦的橱窗。”麻建雄说,“老橱窗就是一个汉货精品万花筒,也折射着这座城市最时尚的生活。”

  老橱窗里有时尚,但也并不仅仅是一时的潮流。麻建雄说,和今天的商场橱窗呈现时尚、艺术、文化不同,老橱窗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,反映着经济、政治风潮,传递着生活知识,既为工农兵服务,还是精神文明的窗口,所以老橱窗常常还需要创作。

  “橱窗布置是一门艺术,它将商品按‘单一、综合、连带’等方式组合,分‘环境型、装饰型、综合型’等设计形式,运用‘摆、吊、挂、扎、堆、码’等多种陈列手法,把商品展示得美轮美奂。”

  在《武汉老橱窗》里,记者看到许多带着时代印记的橱窗。上世纪50年代的橱窗里,挂着“反对帝国主义 争取民族解放”的标语;60年代的橱窗里,则有“学习上海鲜花盛开武汉”的裙装展示,70年代,有“向科技进军”的橱窗;1980年2月的橱窗,则通过一件件毛衣展示,向武汉人问候“新年好”。

  麻建雄回忆,橱窗里的政治风向标,曾经还引发过一些线年年初,北京百货大楼摆出了日本松下电器产品的橱窗,引发了北京市民的围观,封闭多年的市民来了一拨又一拨,站在橱窗外久久不愿离去。此事引来橱窗上的小字报,橱窗被批为宣传了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,甚至北京的有关部门下令清理整顿,并指示今后一般不在商店进行外国商品的橱窗展示。

  3年后,汉阳百货商店的橱窗里,出现了“摇奖销售”的宣传,引得三镇顾客蜂拥而至。结果此举也被认为是“资本主义的赌博行为”,甚至惊动国家商务部专员到武汉调查,“最终是公开公正的摇奖操作,得到了舆论和社会的认同。”

  麻建雄编著BetWay,独家收藏,首次公开,共约300幅图片,时间跨度从1949年至1983年。照片包括友好商场(武汉商场前身),汉口六渡桥、汉阳、武昌等老百货商店,以及武汉副食、纺织、五金等各色老橱窗。

  橱窗里有生活,橱窗外自然不会缺少观众。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身边超过40岁的武汉市民,不少人有着趴在橱窗外看着不想走的经历。老橱窗里曾经描绘着武汉人最理想的生活,橱窗外,已经过上这种生活的人有些暗自得意,还没得到的则羡慕不已。

  家住汉口的周女士告诉记者,当年她在一所学校教书,下了班就喜欢和同事一起逛街,沿着江汉路一路走来,最喜欢看橱窗里的展示,家里的的确良衬衣、连衣裙、灯芯绒长裤,都是当时橱窗里的最新款。住在武昌的刘先生说BetWay,以前每逢周末,全家过江去汉口,当时8岁的女儿最喜欢儿童橱窗,看着里面摆放的文具、衣服和玩具,拉都拉不走,刘先生吹胡子瞪眼睛发脾气都没有用。

  麻建雄说,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,老橱窗开始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,一些商场临街一楼成了“黄金铺面”,逐步退出了城市舞台,成为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和缩影。